生活中,我們常說 「兒要避母,女要避父」,短短一句話便道出了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性別意識的重要性。
那麼異性親子之間需要保持距離嗎?
今天明爸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。
1
10歲女兒坐在爸爸大腿上,媽媽怒斥女兒「你沒有規矩」!
前不久,有一位母親買菜回來,往客廳里瞄了一眼,正是這一眼讓媽媽手上的一包菜落到了地上。
原來父女倆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玩拍手游戲,但兩人的坐姿卻顯得過于親密 。
這一幕讓媽媽無法淡定,她十分憤怒,當即制止了他們的行為,并怒吼道:
「都10歲的姑娘了還坐在爸爸腿上,你還有沒有一點規矩!」
父女倆被兇得面面相覷,在他們眼中,這不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妻子的反應卻太過激。
之后,孩子媽媽還跑到陽台上將窗戶打開,對著小區里喊:「大家都來評評理,10歲的女孩坐在她爸爸腿上,像話嗎?」
盡管這位媽媽的言行有些過激,但明爸依然要為她點贊。
10歲的女孩坐在爸爸腿上,這不是父女情深,而是一種「親密的越界」。
如果不及時糾正, 孩子的性別意識也會越來越模糊,將來進入青春期在男女交往中也難以把握尺寸。
盡管父母和孩子可以盡情玩鬧, 但涉及一些隱私部位的肢體接觸,父母還是要主動避開。
都說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距離,可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卻難以界定。
因為是最親密的家人,很多東西無法明晰界限,但這也不代表不應該建立距離感。
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曾經說過: 「愛孩子要恰如其分,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。只有如此,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。」
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,對于孩子的愛意不是一定要通過肢體接觸去展現的。
周國平曾說: 「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,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獨立人格的尊重。」
任何一個人都有獨立人格的權利,而且也不應該被血緣束縛。
很多時候,家長覺得「沒什麼」的行為,卻可能在無形中令孩子反感。
缺失邊界感的愛不是愛,往往更多的是傷害。
明晰親子間的界限,孩子的性別意識才能建立起來,身心才能健康發展。
克制與尊重,
是每個父母都要學習的必修課
在這個世界上,有了孩子以后,父母才稱之為父母。
父母雖然給了孩子生命,孩子也同樣賦予了父母這個身份的意義,父母對孩子的人生理應多一份責任,少一份占有。
父母與孩子的最好狀態便是 彼此獨立、相互關愛,只有保持了親子間的界限感,孩子也才能擁有獨立的人格。
孩子懂得「避父避母」是一種思想成熟的表現,而作為家長,在孩子剛剛建立起性別意識的階段,就應當引導他們男女有別, 切勿打著愛的旗號與子女不分彼此,模糊了距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