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李說,自己能考上北大,靠的不全是聰明,更多虧了爸媽的正確引導。
小李是個女孩子,在高三那年,她的同桌天天不學習,總拿著手機打游戲。這使小李也很好奇,導致她也一度沉迷玩手機游戲,成績大幅度下滑。
可是,讓她覺得奇怪的是,爸媽知道后,非但沒像別的同學爸媽那樣,禁止她玩游戲。甚至,還跟著她一起探討,這關為什麼沒通過?
玩得多了,自然就玩膩歪了。小李越玩越沒勁兒,後來自己就戒了,抓緊時間追成績。還好一切都來得及,這才有了大學聯考的高分數,小李考上了北大。
小李很幸運,爸媽引導及時,方法又不極端,態度很和善。但是,她叔叔家的弟弟,卻不太走運。
她這個弟弟很聰明,原本成績也不錯,在班級里能排上前三名。可是,偏偏在初三那年,弟弟突然愛上玩手機游戲。
那階段,弟弟很上癮,叔叔總罵他「不務正業」。弟弟正在青春期,叔叔脾氣又很急,兩個人時常鬧得不可開交。
叔叔給弟弟的吃飯錢,弟弟餓著肚子不舍得花,都存著用來買了三部手機。
弟弟熬夜玩,叔叔總制止他「不許玩」,可小李的弟弟根本不聽。有一回,弟弟還曾離家出走三天三夜,叔叔好不容易才在大橋下找到了他。
後來,叔叔一生氣,干脆就不準兒子去上學了。爺倆都是倔脾氣,誰也不肯讓步。就這樣,弟弟國中沒畢業,就輟學出去打工了。
每次回憶這件事,小李的弟弟總會說,都是被爸爸給坑了!如果當時爸爸的態度,稍微好一點,他真的可以戒掉玩手機游戲。
仔細想想,還真是這個道理。很多孩子玩電子產品,就是一時間好奇,一階段內上癮。只要爸媽正確引導,孩子真的可以戒掉。只可惜,爸媽們用錯了方法。
越禁止孩子「不許玩」,孩子越容易中了「禁果效應」
孩子貪戀玩手機游戲,其實只是好奇心驅使,這種短暫的吸引,若是被爸媽強烈的禁止。那麼,孩子的逆反心被激發后,孩子就會出現情緒失控。
比如,孩子會跟爸媽發飆、對著爸媽說臟話、摔手機,表現出一系列過激的行為。這就是潘多拉效應,也就是「禁果效應」。這樣的結果,只會導致孩子跟爸媽,原本最親近的人成為敵人。
如果孩子愛上玩電子產品,爸媽該如何引導呢?
三個妙招,實用又有效:
妙招一:多花時間陪伴孩子
在孩子迷戀玩電子產品的時候,爸媽要是能抽出時間,多花時間來陪孩子。也許,事情就會出現反轉。
小力很喜歡玩平板,一個俄羅斯方塊,他都能玩一上午。每個周末,小力就抱著手機,宅在被子里面玩。
查看大圖
小力媽媽看見后,就想出了一個辦法,她買了電影票,每周末都陪兒子去看電影。然后,又陪著兒子去圖書館。幾個周末下來,娘倆養成了習慣,小力自然就戒掉了、周末玩電子產品的壞習慣。
小孩子玩電子產品,可能就是因為「太無聊」了。不讓孩子閑著,給孩子安排點感興趣的事情去做,孩子就會放下電子產品了。
妙招二:定規矩,適當懲戒
如果單純的說服教育不管用,爸媽可以適當地懲戒孩子。
比如,第一天孩子敢熬夜打游戲,那第二天就要沒收孩子的手機,讓孩子認罰。如果孩子按時睡覺,那第二天可以允許孩子玩一個小時。
以此類推,爸媽每次只需要對孩子,提出較小的要求。如果孩子完成不了,就適度懲戒。如果孩子完成了,就繼續幫孩子制定下一步目標。比如,第一天孩子玩手機1個小時,那第二天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只玩30分鐘。慢慢地,就可以戒掉電子產品了。
妙招三:爸媽要少玩電子產品
榜樣就是力量,爸媽就是孩子的標桿。
身為爸媽,如果手機不離身,玩電子產品上癮。那麼,哪里有資格去要求孩子呢?孩子可能根本不服氣!爸媽總不至于要雙標,用高要求管孩子,用低要求管自己吧?那樣孩子肯定很生氣,拒絕爸媽的管教了。
查看大圖
爸媽在孩子面前,要有個好表率,少玩手機,多陪陪孩子才好。
爸媽的態度里,藏著孩子的未來。
爸媽稍微改變一點點,孩子貪玩電子產品的不良習慣,可能就會真的戒掉了。成就孩子成績的「法寶」,其實就掌握在爸媽的手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