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絡上總能看到一些言論,表達了對「熊孩子」的厭惡和抨擊,總覺得這些事情戾氣太重。其實所謂的「熊孩子」不過是有「熊家長」在背后嬌慣造成的。
生活中會見到不少調皮的孩子,一些所作所為會讓人生氣,但是還遠達不到讓人厭惡的情況,其實最應該讓人厭惡的,是孩子背后家長的不作為。
在區間車上曾經見過這樣的一幕。在一個站台停靠后,上來了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孩子,眼神機靈得很,隨后跟上來的是他的奶奶。孩子一上車,就像脫了韁一般,四處跑動,驚得其他人不得安生,也惹來了不少怨言。
乘務員見狀前來制止一下,和奶奶說明情況后,奶奶不為所動,就像是沒聽到一般。過了一會兒,也許是孩子跑累了,就回到座位上,看到對面的小姐姐正在玩手機,直接一把把手機搶走了,嚇得小姐姐連聲尖叫。
這孩子拿到手機就要跑,小姐姐抓住他要把手機奪回去,孩子不高興了,大喊大叫:「你憑什麼不給我玩手機?」再看一眼奶奶,依舊沒有反應,任由孩子在旁邊胡鬧,若無其事的樣子讓人不由得有些惱火。
旁邊一位好心的乘客看不下去了,主動對孩子說:「你把手機還給姐姐,我給你看電影好不好?」孩子答應了,可是乘客卻是播放著恐怖片,把孩子嚇得一愣一愣的,最后開始哭起來。這個時候奶奶不樂意了,質疑乘客無果,遂帶著哭哭啼啼的孩子去了另一節車廂。
車廂里恢復了平靜,人們臉上還透著愉悅,仿佛解決了一個大麻煩,對好心乘客的做法也贊不絕口。不免有一絲悲哀,明明是家長的不作為,最后卻反而要孩子承擔后果,那孩子受到恐怖片的驚嚇,不知道何時才能走出這一小段陰影。
一次在十字路口偶然見到過這樣一幕,一個媽媽帶著兒子過紅綠燈,可能趕時間,兒子嚷嚷著「媽媽快點,要遲到了」,看到車輛少,拉著媽媽要闖紅燈過去。
媽媽立刻把他拉到路邊,嚴厲地告訴他:「即使今天遲到,你也必須懂得一個道理,那就是在什麼場合就必須尊重規則。」
內心暗自感慨,有這樣的媽媽,孩子一定很難成為人們口中所謂的「熊孩子」吧。
孩子變得肆無忌憚,不遵守規則,不尊重他人,很大的原因都在家長的教育上。家長對孩子太過于放縱,太過于溺愛,都會導致孩子變成「熊孩子」,尤其是孩子犯錯后,家長包庇性地保護孩子,才會讓孩子越發放肆。
該怎樣拒絕孩子成為「熊孩子」,無疑是少點溺愛,多點教育和規則。其實很簡單的問題,那就是家長以身作則,在生活中的細節里,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,什麼事情該做,是什麼事情不該做,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感染孩子。當然,前提是家長自身的言行沒有太大問題,三觀要正。
都說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,家長的言行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。所以當看到自家孩子變得有些調皮時,就要反思一下自己平時的舉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