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問題關系孩子未來一生,所以,家長在面對孩子教育時要慎之又慎、認真選擇。因此,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低年級教育。小學是義務教育的起點,但并不是教育的起點。和小學相比,幼兒園才是最重要的啟蒙階段。
孩子在幼兒園階段,所養成的個人習慣,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一生。所以,在幼兒園階段教育上,家長馬虎不得。不過,計劃趕不上變化,無論家長在某個階段里有多好的安排,都有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打斷。
幼兒園小朋友年齡都在3歲左右,老師給孩子們布置的作業都是「非正常作業」。這些作業的目的在于,激發孩子學習能力,讓孩子認識世界。適當的作業可以讓父母接受,可現在很多幼兒園布置的作業,越來越奇怪。
以前幼兒園都是布置「畫一幅畫、練習書法」等作業,這些作業能讓學生觀察世界、接觸文字。這幾年老師布置的一些作業,實在讓人有些難以理解和接受。比如,此前就有一位家長吐槽,老師讓孩子「數一萬粒大米」。
幼兒園老師布置了「數1萬粒大米」這個任務后,家長非常絕望。為了確定作業任務,父母在家長群里特意詢問「是怎樣數」,而師的回答竟是「一粒一粒地數」。得到回答后,家長很無奈地將,家里的大米都翻出來。
在陪孩子一起完成,這項作業過程中,好幾次因失誤忘了數到哪里。于是,父母和孩子,不得不推翻原來的結果從頭再來。就這樣數到深夜,終于將10萬粒大米數完了。這項作業雖完成了,可家長內心卻越來越窩火。
家長陪著孩子做完這項作業時,已經是凌晨時分。此時家長越想越氣,這種作業除了耽誤孩子的睡眠時間,還有其他意義嗎?于是,父母在凌晨一兩點在群里@老師,直接質問老師所布置作業的合理性。
第二天清晨,老師才看到家長的信息,便做了合理的解釋。老師說道,作業布置的時候寫得很詳細,是要讓家長陪孩子五個五個數數到一百,再一百一百數數到一萬,再用稱量的方式獲得十萬粒大米。
在老師進行解釋后,家長表達了歉意。作業詳情內容,通知到群里,只是家長沒仔細看。但家長表示,自己在群里問的時候,老師確實是給出了「一粒一粒數」的答案。所以,家長希望老師今后,可以在溝通上更加細節。
老師也進行了自我反省,表示自己的溝通確實不太完善。老師想表達得「一粒一粒數」指的是以五個、一百個為單位的數數,而非真的數到十萬。如果她當時再解釋得清楚一點,就不會有這麼大的誤會。
剛剛我們提到的例子,其實就是一種完美的誤會。家長誤解了老師的意思,卻不愿再詳細詢問,以得到更加準確地回答。
老師以為家長明白自己的意思,便不再進行詳細地溝通。現實中,很多老師家長直接的矛盾,都源于這一現象。
上述「數大米」案例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,家長尊重老師,所以內心深處始終覺得要完成老師的任務為宜,以至于凌晨才睡覺。老師也很尊重家長,畢竟她的作業通知,已經具體要求寫得很詳細了,可她還是反思了不足。
也正是因為老師家長互相尊重,在誤會解開時,雙方也能互相理解,并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。尊重是避免誤會或快速解除誤會的良藥,只有互相理解,才能讓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,從而減少誤會的產生。
并不是只有學生才會怕老師,有時候家長寧愿去「猜」老師的意思,或背后默默吐槽老師,也不愿主動找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。部分老師則是認為自己的通知,已經非常到位了,如果家長還是不能理解,那就是家長自身的問題。
這兩種想法無論哪一種,都容易導致誤會與矛盾的出現。所以,家長和老師都要注重溝通,寧愿讓自己變得「話癆」,也不要因吝嗇語言,而造成誤會。
「數大米」事件是一個妥妥的誤會,但在現實生活中,沒有那麼多老師與家長能順利解開誤會、尊重與體諒對方的想法和行為。可唯有老師家長團結,才能做好教育。所以,尊重與溝通必不可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