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幼兒園總「尿褲子」,媽媽找老師「討說法」,園方:你家孩子「開倒車」了

Jiang酱 2023/02/06 檢舉 我要評論

「寶寶尿褲子」這個現象,

一般在他們2-3歲左右,就已經得到很好地控制了

,在家長的教育下,孩子逐漸形成了去廁所方便的習慣,不再想尿就尿。

然而,不少家長反應,在家表現很好的孩子,

去了幼兒園,反而又開始尿褲子

,她們對此很是不解,甚至

懷疑是不是老師虐待孩子,不讓寶寶上廁所?

畢竟這種事情之前不是沒有發生過。

一例、兩例可以用巧合來判定,但作為一種多發現象,它肯定是有原因的。

?孩子總在尿褲子,媽媽找老師「討說法」,園方用「開倒車」回復

前幾天有粉絲求助,她說自己遇到了一個難題,現在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孩子本身發育出現了問題,還是幼兒園在推卸責任?

事情是這樣的:

她的兒子今年4歲,是去年上的幼兒園,既可愛又懂事,在家很少讓爹媽操心。可最近一段時間,情況有些不對,她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,有

好幾次發現他褲子濕了,很明顯是尿褲子了。

這大冬天的,外面零下好幾度,如此天寒地凍,別說這麼點大的寶寶了,哪怕是成年人穿著濕漉漉的褲子,都會覺得不舒服,嚴重一點的還會感冒發燒,

尿褲子這麼大的事情,老師就不知道嗎?

再加上孩子現在的老師,是前段時間剛來的,聽說是新手,因此她斷定是這是老師不負責任所致,肯定是她嫌麻煩,不讓孩子去上廁所或者工作上疏忽了。

面對質疑,老師當然矢口否認

,她說自己確實不清楚孩子尿褲子這個事情,但班級上那麼多人,她也不可能每一個都照顧到。她猜測孩子尿褲子應該是下午,因為中午起床的時候,她能確保所有孩子都沒問題。

再說,

平時上廁所也都是按照校規執行的,統一如廁

,如果孩子表示有需要,她也會帶著寶寶去廁所,而那個孩子什麼都沒說過。

媽媽顯然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,于是去找園長,結果園長直接將監控調了出來,證實了老師沒說謊。

「那孩子以前在家不尿褲子,怎麼到了學校就經常尿了呢?」對于這個問題,

園方給出的解釋是,孩子的發育進入了「倒車期」,簡而言之,就是退步了。

?園方是不是在推卸責任?

單從「孩子突然尿褲子」這件事情本身來講,園方還真沒有推卸責任,

他們所說的「倒車期」,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詞匯「行為倒退」,多發于2-5歲之間的孩子。

在兒童教育領域,行為倒退被稱之為「退行」,

指孩子在遭受重大刺激時,做出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行為,屬于反成熟的倒退現象。

比如2歲之后短時間內尿床頻率陡增、

明明過了口欲期,卻開始頻繁吃手

、突然開始黏父母,渴望家長更多時間的陪伴等等。

哥倫比亞大學的JoyHirsch教授認為,行為倒退其實是孩子的

潛意識在尋求自我保護的表現

,他們通過這種方式

緩解心中的焦慮,以此間接獲得安全感。

孩子也許早就養成了上廁所的習慣,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會再尿褲子,或是學業壓力變大,或是其它煩惱,孩子的內心開始焦躁不安,

尿褲子只是行為倒退的一種表現形式。

從粉絲提供的線索來看,

「換老師」很大可能就是孩子出現問題的主要誘因

,如此看來,

園方還是有一點責任的。

?孩子出現行為倒退,家長應該如何處理

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明顯比較幼稚或者讓人看不懂的表現,家長就得上心了:

也許這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,他們正在被某種東西所折磨,急需父母去幫助排解憂愁。

下面幾種方式,家長可以參照執行:

1、理解孩子,切忌對其進行處罰

很多家長不理解所謂的「行為倒退」,只是簡單地將其視為胡鬧、搗亂、給家長添麻煩,甚至因此懲罰寶寶,這些都是不理智的。

就拿孩子尿褲子來講,他們并非誠心不去廁所,想讓媽媽多洗一次褲子,而是事出有因,

屬于心理上的問題,孩子自己也沒辦法控制。

心病還得心藥醫,在孩子因為犯錯而手足無措時,

需要的不是批評,而是關懷與愛護。

媽媽要包容孩子的錯誤,耐心與其交流溝通,幫助孩子樹立心中的不安,先把

他們的情緒穩定下來,這樣才方便接下來工作的展開。

2、找出孩子的「焦躁源頭」,對癥下藥

有問題就得解決問題,既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而深感不安,家長的目的就非常明確了:

將「焦躁源頭」找出來,并且解決掉。

如果孩子愿意說出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,那最好,要是他們實在不愿意說或者自己也不清楚,我們也可以自己去分析,辦法很簡單:

找出孩子身邊近期發生過變化的事物,包括人與物。

畢竟孩子是突然之間出現問題的,那說明變化也是最近才出現的,搜索范圍并不大,

基本集中在家庭環境、同學關系、學校氛圍三個方面。

查明真相之后,立即想辦法解決,

直擊中心,對癥下藥,

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孩子被折磨的時間,避免留下更大的危害。

3、轉移孩子注意力,做好補償工作

有些時候,哪怕問題找出來了,家長也沒能力去解決,屬于不可抗力。

這種情況下,補償工作就至關重要了,比如有一位媽媽跟我反應過,他家孩子自從家里狗狗去世之后,就變得非常暴躁,攻擊性極強,不僅打父母,還總是咬幼兒園的小朋友。迫于其他家長的壓力,只能選擇暫時性休學,等精神狀態好一些再回幼兒園。

當時我第一反應就是,上一條狗死了,孩子變成這個樣子,那再買條一模一樣的不就好了?那媽媽卻表示,養狗很煩的,而且狗的壽命很短,根本無法陪他們到老,他們不想再次傷心,就不打算再養。

明明再養條狗就能解決的問題,她們卻不去做,舍近求遠,四處尋求良方,浪費時間是小事,怕就怕耽誤孩子病情。

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,記得用其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

寶寶心思單純,其實很好哄,全看父母有沒有那份心。

4、大幅改變孩子的生活,以毒攻毒

當上述方式嘗試完,孩子的病情依舊不見起色時,可以參照國際應用行為分析師湯姆教授提供的方法:

用新的刺激去掩蓋已有刺激,用中醫術語來說,就是「以毒攻毒」。

孩子在幼兒園頻繁尿褲子,家長找出原因卻無法解決,轉移注意力也不好使,這時候可以直接將孩子帶出去旅游,不需要太長時間,3-4天即可。通過這種方式,讓孩子暫時性脫離恐懼環境,外界巨大的刺激會大幅減少孩子內心的不安,等他們再回來,就不會再沉浸在舊有焦躁中了。

大家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「猛料」是有風險的

,如果孩子出去一圈回來,再次「生病」,其持續的時間與發作幅度將大為增加。

不到萬不得已,不要輕易嘗試這種方法。

?結語

通常情況下,行為倒退這種現象本身對孩子并不會造成什麼樣子危害,基本就是丟一些面子,吃點苦,等過一段時間,他們自然會適應外界變化。

會給孩子造成傷害的,往往是父母的不當舉措:

l

不理解孩子,在其心理脆弱期肆意打罵、教育

l

過于擔心孩子,表現出急躁的情緒,或者作出比較暴躁的舉動

l

由孩子問題延伸出家庭矛盾,家庭成員之間爆發爭吵

l

對孩子身上出現的不當行為,采取冷暴力

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增加孩子心里的負擔,而我們之前的所有努力,其實都是在給孩子減壓。因此,如果

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理孩子「行為倒退」這一問題,寧愿什麼都不做,也別胡亂嘗試。
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