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像傳統社會那樣看重一些習俗,可有些家庭還樂于遵循一些舊有的傳統,或為了美好的寓意,或者只是為了好玩,就像寶寶在一周歲時進行的抓周習俗。
寶寶在一周歲的時候,已經可以獨立地坐臥甚至能站上一小會兒;孩子也開始對外界的一些東西產生好奇,會用手指進行簡單的抓取。
這時候,父母將一些平時孩子喜歡的玩具、食物擺在寶寶眼前,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,以此來判斷孩子未來的成長方向。
當然,現在很多保留這個項目的家庭并不太看重結果,主要在于讓孩子體驗這個過程,家長從中獲得快樂的同時,也能很好地判斷孩子的性格,有意識地進行培養。
抓周遭遇「最執著寶寶」
不久前,一個網友就曬出了自己家寶寶抓周的視訊。只見寶寶面前的地毯上鋪了一塊紅布,上面擺放著算盤、梳子、撥浪鼓、書本等物品,然后家長將寶寶放在了離紅布有兩米遠的地毯上。
只見寶寶眼神堅定、動作快速了爬了過去,在家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,就把一個大包子抓在了手里。爸爸看了,覺得不太滿意,就把包子從寶寶手里拿了出來,放在紅布的最角落上,讓寶寶重新選。
結果寶寶再次沖了過去,又一把抓起了包子。面對這個結果,寶爸瞬間不淡定了但也只能無奈地接受,畢竟寶寶已經抓了兩次了。面對這個行為,網友也表示:寶寶真是太執著了,以后肯定有出息。
面對寶寶的意外表現,家長該怎麼做
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,很多時候,寶寶是不受大人控制的,他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家長是阻止,還是順其自然呢?
首先,別用僵化思維給孩子貼標簽
不管孩子做了什麼,都只是孩子對當時事情做出的自然判斷和選擇而已,家長千萬不要當偶然行為作為標簽貼在孩子身上。
就比如這個抓周的寶寶,如果只是因為他兩次抓了肉包子,父母就把孩子歸為「小吃貨」,甚至用這個做孩子的外號稱呼。
雖然父母可能并不是故意的,只是覺得好玩,但當孩子大了,只會覺得自己被惡意對待,從而引起心理問題。
其次,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特質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可能很小的一件事,往往就能突顯出寶寶與眾不同的特質。比如抓周的寶寶兩次選了包子,可能是孩子非常執著的表現,說明孩子一旦認準了目標就會堅持到底。
如果父母能觀察到這點,并學會贊揚寶寶,將會對寶寶的未來學習和成長都有所幫助。如果無視寶寶的特質,只將他的行為視作平常,也許就會埋沒寶寶某一方面的天賦也未可知。
最后,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進行培養
有些孩子天生喜歡吃,有些孩子天生喜歡玩,有些孩子天生喜歡學習創造,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。
父母也要學會順應孩子的天性進行培養,而不能因為父母覺得好,就強迫孩子去學習;自己覺得不好,孩子再喜歡也不讓孩子接觸。
只有順應孩子的天性,才能培養出活潑、樂觀而自信的寶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