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熱搜「6歲男童上女廁所」的事。
男孩進女廁所引發相爭的新聞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。
而以往相爭的觀點,一直是該不該容孩子,該不該體諒媽媽。
但看了今天的這個新聞,我忽然覺得,其實這樣的事我們都吵錯了方向。
事情發生在黑龍江哈爾濱一個捷運站女廁所。
高女士進廁所后,拉了一個隔間,門沒有鎖,隔間里正站著一名男童。
她下意識提醒男童說,「這里是女廁所,男孩不能進來。」
然后高女士換了一個隔間上廁所。
結果沒想到,她對男童說的話被另一個隔間里的男童母親聽到了。
「他媽媽把我堵在衛生間的坑里,甚至一開始連門都不讓我出,讓我道歉……」
高女士不肯道歉,男童媽媽便叫來一大家子人圍在門口。
這一堵就堵了將近20分鐘。
高女士也沒料到事情變成這樣,因為對方情緒激動,她便拿出手機錄制了視訊做證。
在視訊中可以聽到:
高女士說這里是女衛生間,男孩不能進。
孩童媽媽說,你有事找他監護人,你給孩子說什麼呀,你道歉。
高女士說:我沒有說他,我就說不能進,你孩子都多大了。
男童媽媽說, 「我孩子6歲,誰說這麼點孩子不可以進女衛生間了?」
高女士說,孩子6歲,都上小學了。
男童母親立刻說, 「你XX農村的吧,你家孩子6歲上小學!」
然后又說:「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,就是你道歉,你影響到孩子心靈了,給孩子道歉。」
「道歉,我沒有別的要求,跟孩子道歉,取得他的原諒,要不咱們誰都不許走。」
除了男孩母親,男孩父親和另一位同行女子也一直在說高女士。
隨后有工作人員上來解決,拉走了男童媽媽。
但是男童媽媽并沒有作罷,而是繼續大喊:
「必須道歉,你影響到我孩子了,你影響到他的心靈了,你知道嗎?」
「你農村的啊,所以你媽一生一窩。」
前天下午,高女士又發了一篇微博。
她說自己當時因為這件事差點沒趕上車,也沒來得及上報。
現在事情過去幾天了,還在難受。
就希望男孩家長能給她道歉。
同時也想問問 ,為什麼6歲的孩子,在有父親陪伴的情況下,還上女廁所?
即使進了女廁所,母親為什麼不在隔間前看門陪同,孩子自己還沒鎖門。
最后她更不理解,自己就因為一句疑問就被說了半個小時?
難道成年人就必須心甘情愿被說?
然后,今天最新的新聞說,男童媽媽那邊的回復是:
已經向平台說了,理由是高女士的視訊佔了自己的肖像權,要求下架。
看來以后遇到這樣的事,除了討論權利,還得帶著戶口本證明成分。
以及學會馬賽克,不然佔了人家肖像權。
但問題在于,先控制不住情緒的那個人才更沒面吧。
事情上熱搜后,底下的評論也很多。
總體而言,都是反對男童進入女廁所的。
但是曾經上海某景區女衛生間內,就發生了母親把男童帶進女廁后,他在女廁隔間挨個彎腰看的事。
在豆瓣上也有人說:女廁所男孩含量過高。
僅十幾分鐘內,就不斷有男孩媽帶好大兒進來。
這些男孩進女廁所就像在自家客廳溜達一樣自在隨意。
還有媽媽把男孩放車上,對著自己的隔間,敞開著門上廁所。
這都已經是很多年前都沒能解決的事了。
至于增加衛生間,青島市已經新建了許多第三衛生間。
里面配備大小馬桶和嬰兒座椅,方便父母使用。
可另一個問題就在于,總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遵守。
也有商場就想出了「在女廁所建男童便池」的方法。
結果這個方法非但沒緩和矛盾,反而又踩了廣大女性的雷點,擠占了其他女性的利益。
就是「規矩」的電影院,也常常傳出家長和孩子一塊影響他人的新聞。
所以從現實來看,這樣的反對或建議可能很難有效果,也不是能全部代表的。
或者說,無論如何相爭都停留在過程上,而我們的目的,似乎在吵中被遺忘了。
怎樣一開始可以就讓男都去男衛生間,女都去女衛生間,低齡幼兒有自己的衛生間?
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先分析為什麼要「混用」。
因為孩子的媽媽需要安全。
比如,很多媽媽雖然知道男童進女廁不方便,可是考慮到孩子的安全,擔孩子自己去男廁會被別人帶走,不得不帶孩子去女廁。
還有一些媽媽則擔孩子不能自理,如果孩子正好處于自主排便能力不足的階段。
就會發生褲子脫得不好尿到褲子上、之后還不會自己擦等事情,只能一起帶去女廁。
這其實也表明了,男很少帶孩子的一個現實,挺無奈的。
但是,男童的媽媽要安全,普通的路人也要安全。
既然都是為了安全,事情應該很好解決才對。
就如同高女士說的,爸爸在的,爸爸帶到男衛生間更妥善。
爸爸不在的,媽媽在隔間外面守著也可以理解,而且兩邊都放心,包括孩子也會有安全感。
所以問題的發生,想來還是因為有人混了概念。
把「男孩子進女廁所不吃虧」等同于安全。
把「他還是個孩子,什麼都不懂」當成安全。
把對方「你長得又不好看,有啥看的」當成了安全。
甚至是,母性大于女性,尊重母親而不尊重女性。
仿佛又回到了那種母憑子貴,重男輕女的時代。
「女人為難女人」,「你生不出兒子嗎?你也把你兒子帶衛生間啊」,「未婚的都穿紙尿褲好了,反正不理解做母親的苦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,總是男童進女衛生間吵,而不是女童進男廁所吵。
可這都不是真正的安全。
因為孩子的好奇心遠遠超出大人的想象。
3-4歲時,大多數孩子已形成了性別認知,并且會有意識的去做自己性別被要求做的事。
就像男孩大多喜歡汽車玩具,女孩更愛貼畫一樣。
而有研究表明,自幼長期跟隨母親進女衛生間,女浴室的男童很易造成心理認知偏差。
在成長中沒有明確的性別歸屬,青春期后會慢慢將自己默認成女性,或者不知尊重女性。
說白了,真正的安全感不僅是自己給的,也是相互映射的。
你的孩子對自己是孩子,對別人就是一個男性。
在安全時,不應該影響其他人。
也別把他人的讓步,當做理所應當。
相同性別才能共用、更衣室,而不同性別應該互相尊重,才是真正約定俗成的事情。
每個有孩子的家庭,不單要考慮孩子的需求,也要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,避免對他人的影響。
身體安全,也要心理健康才對啊。
有一個良好的觀念很重要。
而且說句實話,6歲小朋友,平均標準身高1米2到1米5之間。
坐車都得買票了,手機視訊刷的飛起。
不管農村的城里的,上不上學,也該自己學會上廁所了。
畢竟我國《民法典》規定,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。
現在還不教育,等兩年還這樣進衛生間,人家較真了,可真要出事了。
當然,6歲是一個關鍵點,但也不是說,就一定要獨立去廁所。
因為孩子能夠自己上廁所是一回事,而現實的條件又是一回事。
就像在火車站汽車站這些地方,別說6歲,12歲都未必放心。
但再不放心,至少也要教會孩子進衛生間不要隨便走動、敲門。
進入廁所后讓孩子低頭或閉眼不亂看,并把孩子快速帶進自己的隔間。
如此先有了一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觀念意識,再輔以公共設施,公共規則的建設健全,才能事半功倍。
而且公共設施的建設其實周期不短,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條件去單獨再擴建衛生間。
對此有一個評論提的建議讓我開了思路。
就是他說,為什麼男衛生間清掃大媽可以出入打掃,是不是也該管管了?(按網上的說法,你們不是該覺得自己沒有吃虧才對嗎?)
換種思路,既然商場有工作人員,有保潔人員,是不是可以請她們幫忙或者怎樣。
有正規的工作人站在隔間門口看護,應該大家都會安心許多吧,對于商場的商家也是服務的加分項。
擔「孩子丟了怎麼辦」的時候,也別忘了跟管理部門反映一下搞親子衛生間,或者動員丈夫來帶兒子。
再控制一下情緒,出門在外都將心比心,別給孩子做了壞榜樣。
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個想法,求同存異。
都是為了方便,就一定能找到一個方便的辦法。
前提是要「去找辦法」,而不是一味的吵或者默認,然后受不了了再去吵。
如果上個衛生間都要吵,那真的既不文明又不衛生了。